1.2023年功能性硅烷市场的供需现状如何?目前生产企业市场格局如何?
2023年中国的功能性硅烷产品的产能达到了68万多吨/年,产量有37万多吨,消费量达到了25万吨,还有10多万吨的净出口。单看这几个数据其实很难对功能性硅烷市场的供需情况形成基本的了解,所以我们需要加入时间维度来看这几个数据:19年-23年产能的年均增速为11.4%,产量的年均增速为7.7%,消费量的年均增速为10%。我们可以发现:1.产能增速明显高于产量增速,说明目前过热的市场现状及较长的扩产周期让企业较难全面快速的对市场进行及时反应,存在盲目扩产的现象,进而加剧了产能过剩的情况出现;2.消费增速高于产量增速,中国功能性硅烷的消费市场在疫情期间的新基建、双循环、国产替代、碳中和等各项政策加持下,提前预支了部分消费增长,尤其近两年出口增速下滑,内需持续发力,从而导致了国内消费市场消化了大部分出口预期。
国内的功能性硅烷行业龙头就江瀚、宏柏、晨光、新蓝天四家,其中前三家为上市企业,还有新安的开化,有30万吨的硅烷产能预计今年内落地,以及硅科接近10万吨的两个大项目能顺利落地投产,这两家企业的竞争力也非常强,毕竟有巨头背书,技术与销售渠道都有加持。近几年还有一些新玩家入局,像做橡胶助剂的阳谷华泰、兴越子公司湖北隆桥硅材、做硅油的江西品汉新材料、做油墨涂料的江西贝特利等等,可见未来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所以头部企业在全方位扩展产业链,谋求一个综合性的成本控制。而中小型企业通过技改/扩建,多元化的经营争取市场份额。
2.很多企业都在扩充产业链,那么在功能性硅烷领域产业链一体化的方向和产品有哪些呢?
当前有机硅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迫使企业一体化自救,同时也推动了产业升级。在功能性硅烷领域,沿着产业链方向向下游走的选择性不多,因为硅烷类产品靠近终端,终端应用多种多样,所以做配方类服务以及应用类的服务可以成为功能性硅烷企业后向一体化的选择之一,尤其是对于中小型企业;沿产业链向上游走的方向有三氯、四氯、氯丙烯这些产品,三氯氢硅是头部企业必备的一体化产品,当前配套三氯氢硅产能的企业有江瀚、宏柏、晨光、三孚、开化、硅科、福泰新特能源等等。
我们测算过,以KH550成本利润为例,如果外购三氯氢硅,原料三氯、氯丙烯、液氨等合计总成本接近售价的5成,再抛开企业的人工折旧摊销等其他成本,KH550的平均利润有三成左右;如果三氯氢硅自产,忽略企业内部生产模块之间的结算成本,那么综合看,三氯氢硅及KH550的原料总成本占比接近KH550售价的四成,所以自产三氯氢硅比外购三氯氢硅的成本占比少了一成左右,自产三氯氢硅成本进一步降低,增加了硅烷的实际利润。
3.在2023的7、8月,交联剂价格涨势迅猛,这是什么原因呢?硅酮胶的涨幅远没有交联剂高,这两个产品涨价的驱动因素有什么不同?
2023年的交联剂市场上半年一直在16500元/吨上下浮动,进入到7月后,价格一路飙升,短短一个月涨到了3万元/吨以上,直至后期的封盘不报。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就是去年夏季单体厂因市场不加出现了减产,原料一甲供应不畅;另一点就是每年的夏季一些交联剂大厂因高温生产易挥发,环保严查降幅运行,所以同期减产/检修。再加上下游硅酮胶处于“金九银十”前的黄金备货期,多重因素导致交联剂价格涨势偏离了主流市场,一路高歌猛进。我们当时也分析过,交联剂属于成本推动型产品,在价格低位波动的时候,利润率较稳定,基本上维持在15%-20%间,进入到8月初,利润飞升,利润率一度高达50%。
交联剂这类产品价格对直接原料的价格反应敏感,一旦一甲供应不畅,这会非常影响市场情绪;而从硅酮胶的成本端来看,由于硅酮胶产品更靠近终端消费市场,产品价格和利润是供需空间较为稳定。在8月上旬,硅酮胶在成本端和消费端的双重作用下开始涨价,涨幅8%-15%不等。硅酮胶有着相对较高的利润空间,反而价格的核心影响因素体现相对较强的消费周期性。总的来讲,短期价格增长看原料端,长期价格增长还得看消费端。
4.在功能性硅烷领域,未来消费端的增长点具体在哪里?对于企业来讲,应该如何把握这些行业所带来的机遇?
未来功能性硅烷的消费增量还得看光伏、新能源汽车、气凝胶这三大领域。在光伏领域中,硅烷产品一是加在光伏组件中边框的密封和逆变器、接线盒的灌封用胶中,另一类是EVA 胶膜中加入硅烷偶联剂作为粘接促进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汽车的力系统从汽油发动机转变为化学电池,电池的热管理需求和轻量化设计将是增加车用有机硅胶使用的两大主要驱动因素,硅烷偶联剂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灌封胶的力学性能、粘接性能及防尘将性能。而在气凝胶领域的应用与以上两个领域有明显的区别,因为硅酸甲酯/乙酯是作为原料而非助剂类产品使用,所以消费量大,也是硅烷头部企业重点布局的领域之一。
对于光伏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硅烷企业需要重视产品性能的提升,如何更好的提升胶体系的粘接等性能,能为下游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才能突破行业内卷。在气凝胶领域,掌握低成本核心技术和资源禀赋的企业能够占据有利地位,同时还需要密切关注相关政策落地实施的情况。除了以上提到的方向外,从功能性硅烷的应用出发,如用在电子玻纤的表面涂敷,在高端汽车板、封装、高频高速、电介电、5G用电子布上不断探索,持续深化推进电子供应链国产化进程;以及硅烷改性纳米功能性材料、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应用也需要持续探索。应用是由需求决定的,只有持续的提升产品性能、挖掘应用领域,硅烷企业才能协同行业良性发展。